创业惕的者必雷区须警刑事七大
最近几年,从ChatGPT到Midjourney,再到妙鸭相机,AI生成内容(AIGC)技术让整个互联网都在沸腾。作为一个处理过众多科技公司法律纠纷的律师,我常看到创业者们满怀激情地投入这片蓝海,却往往忽视了水下暗藏的刑事法律风险。 记得有个创业团队兴致勃勃地问我:"既然ChatGPT在国内用不了,我们能不能做个中转服务器收费提供服务?"这个想法看似聪明,实则危险。根据《刑法》第225条,这种行为很可能踩到非法经营罪的红线。现实中,非法经营的认定范围比想象中要广得多——32个司法解释文件,32种具体情形,让人防不胜防。 AI需要"投喂"海量数据才能变得更聪明。但去年有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:某AI写作软件因为未经授权使用了数万篇新闻报道,最终被判侵犯著作权罪。切记,只要满足违法所得3万、非法经营额5万或复制品500份这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,就可能面临牢狱之灾。 在我的办案经历中,最容易让创业者栽跟头的就是数据合规问题。去年有家AI客服公司,为了提升服务质量收集了大量用户通话记录,结果因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被调查。记住这些关键数字:行踪轨迹50条、敏感信息500条、普通信息5000条,这些都可能成为刑事立案的起点。 AI编程工具就像一把双刃剑。我曾代理过一位程序员,他开发的AI代码生成工具被黑客用来制作恶意程序。最后虽然当事人没有主观恶意,但还是因为"提供侵入计算机系统工具罪"被追责。技术无罪,但用错了地方就可能引火烧身。 去年某AI绘画App就因为用户生成色情图片而惹上官司。平台方虽然辩称是用户自发行为,但法院认为其未尽到审核义务。这里要特别注意两个数字标准:传播量达300-600人次就可能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罪,而牟利性传播的门槛更低。 最近七部委联合发布的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再次强调了内容安全的重要性。我们处理过一起AI新闻聚合平台的案件,因为算法推荐了不当内容,差点触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。这类风险往往被创业者忽视,但后果最为严重。 作为律师,我们理解创业者的艰难。但法律不是用来限制创新的枷锁,而是保护创新的护栏。与其事后补救,不如在创业初期就做好合规设计。毕竟,没有什么商业梦想值得用自由作为代价。下期我会详细聊聊如何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安全创业,欢迎继续关注。一、非法经营的灰色地带
二、知识产权的边界问题
三、数据隐私的法律红线
四、技术开发的两面性
五、内容审核的底线意识
六、政治敏感性的高压线
-
上一篇
-
下一篇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区块链新纪元:Layer2如何重塑公链格局
- 加密货币周报:从比特币突破4万到空投狂欢,市场正在躁动
- 12月1日比特币行情:震荡下行趋势明显,短线操作需谨慎
- 比特币生态创业盛宴即将登陆香港,初创团队不容错过的机遇
- 深度解析:链游新贵Antmons如何掀起市场热潮
- 别做最后的接盘侠!老司机教你识别比特币牛市拐点的5个信号
- BRC-20生态深度观察:解析$MUBI与$ORDI的崛起密码
- 币安遭遇美监管铁拳:一场加密货币帝国的全方位体检
- 一、金融大佬们的真香定律
- 加密货币界的黑马神话:PEPE与ORDI的惊人逆袭
- Web3游戏为何频频翻车?从业者必须正视的现实困境
- 重磅!Wormhole完成2.25亿美元融资,空投机会不容错过
- Blobspace:NFT世界的下一场革命正在进行
- 铭文市场风起云涌:1.5亿美元费用收入背后的故事
- IMX币深度解析:NFT世界的隐形冠军及其未来价值展望
- 比特币突破4.2万美元背后的金融革命:华尔街17万亿资金即将入场
- 账户抽象:让区块链操作像刷手机一样简单
- Moonbeam Grants申请指南:创业者不可错过的生态红利
- 从负债百万到逆风翻盘:我的奥迪投资传奇
- 比特币技术进化史:从数字染色到智能合约的革命之路
- 搜索
-